•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育儿知识

快速修复或增进亲子关系的方法

作者:千金奶爸时间:2024-07-04 阅读数:33 +人阅读

分享一个能快速修复或增进亲子关系的方法,只用一次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这方法说起来挺普通,就是一孩子一起度过“特殊时光”。

但我用起来真的特别有效,因为它其实是用到了很多脑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科学原理。

这个概念我最早是在《正面管教》里学到的,不过那本书里只说了什么是特殊时光,以及为什么孩子需要特殊时光,并没有详细说具体怎么做有哪些要注意的。

我后来通过看其它的书还有自己的实践中总结了几个心得体会,够让这个方法更加有效,用一次就能有明显效果,把这个心得给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说我第一次使用“特殊时光”的经历吧。

那是女儿一年级时的六一儿童节,早上送女儿上学时她问我能不能送她一个六一节礼物。我就问她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女儿问我:等吃过晚饭她写完作业后,你能不能骑车带她出去转一圈,转一大圈当做儿童节礼物?

我说当然可以了,并且当时对她这个要求挺意外。后来我想明白了,应该是有了小女儿后这快一年时间,我都没单独带她出去玩过了。

那天放学到家后,我做晚饭时她就开始写作业了。吃过饭等她写完作业我对老婆说:你在家陪小陶陶吧,我陪妞妞去享受我们的特殊时光喽

女儿当时还问我:我们要享受特殊时光吗?我说:是啊,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特殊时光,走,出发!

在女儿的欢呼声中出门,女儿说往哪个方向,我就带着她往哪个方向。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我们经过了她曾经的幼儿园,路过了她的学校,曾经抓知了的园区,还有从未走过的小巷……

大概半小时后,女儿有点惋惜的说时间过了太快了,该回去了(我们之前约定了转大概半小时)。而我突然改变主意了,我说我们再转会儿,又带她穿过一条我们没走过的小路,到了一条全是各种小吃的街。

在那里给她吃了一碗她喜欢的烩面,还买了个小零食。回去时,她一路都在开心的唱歌,我能感觉到她很开心,到家后,自己主动的去洗澡,刷牙,完了还非常体贴的帮我看着妹妹让我去洗澡。

那次经历,我印象很深刻,我相信女儿也印象深刻,因为后来不止一次跟我提到那次经历,并约定再到六一我们再出去转。

之后,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其它的书,总结了一些心得。

首先是特殊时光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必须是一对一的陪伴,只属于我和孩子两个人的一段特别时光。

然后还有3个使用要点分别是:

1、有仪式感

特殊时光不是说我哪会儿闲了,觉得有空了就很随意的对孩子说:我们来个特殊时光吧。

而是应该很庄重的,提前和孩子约定好,在固定的某个时间,是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特殊时光,这样就很有仪式感。有仪式感的经历会让孩子觉得更难忘,更有意义。

2、超出预期

在《行为设计,打造峰值体验》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峰终定律”。

一段经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峰值瞬间——最好和最坏的体验——和结束的瞬间。至于总时间长度,以及其中不好不坏的体验,我们则常常忘记。

所以要想让“特殊时光”效果最大化,就得应用好这个“峰终定律”,特别是结束的瞬间。至于咋利用这个概念呢?书中给的方法是——跳出剧本

我觉得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嘛,就像我和女儿六一节本来约好的只转半小时,也没说在外边吃东西,结果最终没按计划走,多转半小时,还在外面让她解馋了,这就大大超出她的预期了,最关键的还发生在结束的时刻。

3、不能滥用

这个“特殊时光”的使用,不但要有仪式感,还不能用的太频繁,要是一周一次就太频繁了,特别是孩子年龄越大,越不能频繁。

而且每次的时间也不能太久,年龄越小时间相对越短,比如两三岁的,二三十时分钟就不短了;七八岁的,几十分钟,个把小时;十几岁的,一两小时。

当然不是说时间长了不行,而是因为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又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哪本书上看的我也不记得了,大致意思就是说——快乐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这个刺激对大脑来说越新奇,大脑的反应就越强烈。但同样的刺激持续或多次出现,这种新奇感就会下降,反应强度就减弱了。

所以人要想经常感觉快乐咋办呢?神经科学专家给出两个思路:

1)不断的给大脑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让它感到快乐

2)每间隔一段时间给大脑同样的刺激,大脑还能感到比较强的快乐

所以,如果一次特殊时光太长,后面大脑就麻木了,快乐感就越来越弱了。如果经常搞“特殊时光”却每次玩儿不出来啥新意,大脑也会麻木,效果同样不好了。

4、创造经历

在享受这个特殊时光时,怎么陪孩子,陪的内容也很重要。陪她出去吃顿大餐、带她去游乐场玩、去看一场电影、去爬个山都是一对一陪伴,哪种效果更好?

之前还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案例,就是说一个人心情不好时,让心情好的最有效方式是什么?分别验证了一些方法,比如“看场电影、购物、吃大餐、旅行……”

最终的研究结论是旅行的效果最好,因为看电影,购物,吃大餐什么的都是一个普通的行为,而旅行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经历”,最能给大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让心情好起来。

所以,在和孩子共度“特殊时光”时,要制造一个不同寻常的经历,而不是做一件具体的事。

而且特殊时光的目的是“修复或增进亲子关系”,要到达这个目的,彼此一定得有交流。

要更好的达到效果,就让彼此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协作完成一件事,这样会在彼此心理上产生“我们是一起的”感觉,最有助于修复或增进关系。

所以,吃顿大餐,看个电影之类的效果就比较差;去游乐场玩如果能玩两人协作的项目,效果就比较好;去爬山,两人互相协助登山,彼此拍照互动,分享对美景的感受就是一种比较愉快的经历。

最后我想说的是,利用“特殊时光”来修复或增进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真的很有效,而且适用的年龄范围比较广。但它也还是有局限性,还是会有无效的时候。

就算在使用时完全符合了上面说的要点,它最终是否能有效,效果多好,还得看2方面

1)我和孩子的关系有多糟糕

2)孩子的年龄有多大

如果我和孩子关系不怎么差,偶尔有点小矛盾,那特殊时光的作用就很明显。很可能一次特殊时光的陪伴就能让之前的不愉快都消灭了。

要是平时就跟孩子关系很糟糕,孩子都讨厌我了,连和我共度特殊时光的欲望都没有,那还提啥效果呀。

还有就是如果和孩子亲子关系不够好,那孩子年龄越大,思想越成熟,这个方法的效果可能就越差。

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孩子都一二十岁了,甚至都成年了,该懂事了,他应该理解体谅父母啊,凭啥我受苦受累又受气的一二十年把他养大还得再主动想法给他修复关系?

要在以前,我也是这想法。但后来学到一个概念让我这种想法改变了,它就是——问题归属原则。

问题归属原则的定义是——谁被困扰,谁觉得难受(有情绪)就是谁处于问题区。

如果是我跟孩子关系不好,但并不会因此难受,不会因孩子不理解我而痛苦,我就没被这问题困扰,不在问题区,修不修复关系我无所谓呀,反正我没这动机。

可要是我因为和孩子关系不好很痛苦,希望孩子理解我,希望修复关系,那就是我处于问题区。我是自己的第一问题(情绪)责任人,我想舒坦,修复关系的动机强烈,自然是得我主动想办法去解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2905696029@qq.com

标签:

小鹏

每个人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